光明日报发表欧洲杯徐岩老师的评论文章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6-02-28 点击次数:

高校应提倡“成就感”就业
徐岩 刊发时间:2009-12-14 光明日报
  临近学期末,大学生应聘工作的热情丝毫没有降温,但也有不少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反映无业可就或有业不就的情况。作为长期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层教师,笔者认为,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帮助毕业生转变观念,树立“成就感”就业的理念,将帮助大学生找工作的应急之举和学生长远的职业规划教育结合起来。
  “成就感”是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成就感理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个体在生命周期的价值,也是取得更好成绩的精神基石。成就感的取得常常与工作成就相关,但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陷入这样一个误区:片面追求工作单位的名气,却忽略了个人价值和能力是否能与之匹配。“宁为凤尾不做鸡头”的观念其实是一种虚荣,它使相当多的大学生陷入了求职的瓶颈。  其实,虽然发达城市、大型企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要好些,但也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它们不仅门槛较高,而且即使学生应聘成功,也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而毕业生如能结合自身专业、性格、特长等因素,选择那些具有向上发展势头、对自身将来发展有利的中小企业,反而更有提升空间,也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前不久,笔者向所在全院482名本科毕业生发放了一份就业困难统计表,结果有57%的学生认为自己找工作有困难。而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谈话,笔者了解到,大学生求职困难问题大多出在就业理念上,或者想扎堆大城市和大企业,或者对当前的就业严峻形势估计不足,求职缺乏主动性,而将期望寄托在老师、家人甚至社会身上,导致就业盲目或茫然。因此,笔者认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善于运用多种思维考虑就业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有助于其获得职业成就感,建立职业信心。
  但时下不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仍然不自觉地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左右,只愿“登庙堂之高”,而不愿意“处江湖之远”,就业时喜欢扎堆往中心城市挤,小地方即使有再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也不愿意去,这就人为地限制了自己的就业出路。还有不少大学生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想法,倾向于刚毕业就能找到理想中的职业,然后就不想再有任何变动,这种贪图安逸、保守的就业观也不合时宜。
  因此,笔者建议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应该调整为“大众化心态”,以一种更平实、乐观的心态去积极面对就业,把关心点放在将来能否在工作中找到发展机会上,无论是对工作还是薪酬,都不过于挑剔和作出不切实际的期望,这样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平台。(作者为欧洲杯党委副书记)